close

111.01.12如何改變一個人
英文書名是《The Catalyst》,意思是催化劑。
與其施加壓力,用強硬手段要對方改變,作者提倡的是「挪開通往改變的阻礙,讓人們自己願意改變」。


■#好好說就可以改變一個人
雖然今年度才剛開始,但這本書絕對有前十名的潛力。
我一直都不喜歡對別人施壓,或是用威脅、高壓的語氣說話。總是期望透過好好說,然後對方就可以心甘情願去做。我真的是幸運的人,大部分時候好像都可以解決問題。至於那些少部分的時候,我也很能調適自己,你不改變我就自己改變。但這本書的出現,彷彿告訴我-改變有方法,不一定最後都要自己妥協。
重點是這些方法都很符合我做事的方式,好好說、好好做,不用大聲、不用拍桌。


----
■#五個催化的途徑
➤減少抗拒(Reactance)
➤減輕敝帚自珍現象(Endowment)
➤縮短距離(Distance)
➤降低不確定性(Uncertainty)
➤提出佐證(Corroborating)

五個字母的開頭合在一起是英文「REDUCE」 。催化劑能減少障礙,透過減少改變的阻力,轉換心態、促成行動。
----
➤#減少抗拒(Reactance)
1️⃣#提供選單
孩子準備上床睡覺,
你現在要先洗澡,還是先刷牙?
給予選擇會讓孩子保有自由與掌控感,
重點是又可以達成父母想要的結果。
當我們只給一個建議時,
人們會思考那個建議哪裡有問題;
但當有數個建議時,
人們會開始想哪個比較好。
從尋找提案的漏洞,
變成思考「哪個對自己比較有利」。
重點是他們參與了過程,
最後更可能「接受其中自己選擇的選項」。


2️⃣#循循善誘
從發問開始,
發問可以轉換聽眾的角色,
從反駁者變成找答案的人。
人們傾向「照自己的意思(答案)行動」,
自己想出來的答案,
更可能驅使行動,
按照自己的結論去做。
不管答案是什麼,
人們的行為要符合自己給出的答案。


3️⃣#突顯差距
指出「言行不一」之處,
人們建議別人做的事,
不等於自己會做的事。
就像父母常常叫孩子去讀書,
不要浪費時間划手機,
但自己卻一直在划手機。
書中的舉例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可以借個火嗎?」
一般抽菸的人,
遇到別人借火,都會欣然答應。
但在泰國這群人的反應卻是
「我不會借的。」「香菸有毒。」
原因是來借火的人,#都是孩子。
這時候孩子們遞給抽菸者一張紙條
「你關心我,
那你為什麼不關心你自己。」
紙條最下面寫著免付費的戒菸專線。
這是泰國健康推廣基金會
有史以來最成功的戒菸宣導活動。
人類會尋求「#內在的一致性」,
態度、理念、行為要能一致。
不一致會認人們感到不安,
會開始採取步驟讓事情回規正軌。


4️⃣從理解著手
(等你自己來閱讀)
----
➤#減輕敝帚自珍現象(Endowment)
當一樣東西屬於你之後,
你就會覺得它變得更珍貴、更有價值。
人們過度重視屬於自己的東西,
對於已經在做的事情也是一樣。
正因為如此,改變才會這麼難。
作者提到兩個改善現況偏誤的方法


1️⃣#讓不採取行動的成本現形
事情很糟的時候,
人們通常會採取行動去改變。
但要是事情沒那麼遭,
好像還過得去,就沒那麼容易改變。
商業作家吉姆柯林斯曾說
「A是A+的敵人...很少人擁有卓越的人生,
是因為太容易滿足於不錯的人生。」
比起強調新比舊更好,可以得到什麼;
不如強調不採取行動會「#損失多少東西」。
因為人們對於損失的陰影,
會大過獲得帶來的快樂。
書中舉例一位理財專員
鼓勵她的客戶將存在銀行的錢,
放入股市當中以獲得較高的報酬,
但她的客戶總是聽不進去。
後來她改變方式,
每個一陣子就打電話通知客戶,
「你現在已經損失多少錢。」
客戶覺得不可思議,怎麼可能錢變少。
理財專員告訴他,他沒有算進通膨,
如果把通膨算進去,你現在就是在虧錢。
最後,這位客戶聽了理專的建議,
把錢投入股市當中。


2️⃣#破釜沉舟
(等你自己來閱讀)
---
➤#縮短距離(Distance)
人們接收觀點時,
第一步是拿來跟「目前自己的觀點」比較。
如果落在「接受區」,
就比較傾向接受新觀點,
如果落在「拒絕區」,
那就不用談了。
當我們想改變別人的立場和看法,
總是想要從最重要、最重大的核心切入,
但這本書卻告訴我們,不要這麼做。


1️⃣#找出有爭取空間的中間派
在政治的世界,
聰明的選戰不會試圖改變每個人的看法,
而是鎖定抱持開放態度的中間選民。
而且不會從立場鮮明的議題切入,
而是從與目標最切身的相關訊息。


2️⃣#從小忙問起
研究人員發現,
先幫小忙後會改變人們「如何看待自己」,
科學家發現
「一旦同意一個請求...在他們心中,
他們已經變成會做這類事的人了。」
比如醫師幫助病人減肥,
理論上的做法應該是天天運動、戒掉甜食,
但對病人來說太困難,根本做不到。
對一個每天喝三大罐汽水的人說,
每天試著喝兩罐汽水就好,
喝完汽水的空瓶就裝進開水,喝開水就好。
漸漸的,
從一天兩罐汽水,變成一天一罐,
後來就完全不喝汽水了。
這和«原子習慣»這本書提到的
「改變身分認同」類似,
透過「讓行動輕而易舉」,
開始覺得自己是會喝開水的人。


3️⃣#改變上場位置,找出共通點
(等你自己來閱讀)
----
➤#降低不確定性(Uncertainty)
人們不想改變,
通常是不知道改變之後會怎樣。
這種不確定的感覺,
會降低人們「換個方式做事」的價值。


1️⃣#免費增值
例如Dropbox提供免費雲端空間,
讓民眾免費使用,大家會更願意註冊用用看。
下一步增值,如果使用覺得滿意的話,
在付費升級到進階版。
這時候使用者已經很熟悉介面,
大幅降低不確定性,付費的機率就提高了。


2️⃣#降低前期成本
你買鞋會在實體店面還是在網路下單?
美國shoesite.com公司打算在網路上賣鞋,
他們想打折扣戰吸引顧客上門,
但這樣並沒有解決人們不在網路買鞋的疑慮
-如果不合腳怎麼辦。
後來他們想到「免運費」的點子,
鼓勵顧客多訂幾雙尺寸相近的鞋子,
不合腳的免運退回。
這樣一來就跟實體店面買鞋的意思是一樣的,
店員給你試穿,不合腳的就收起來。
移除顧客對於不確定性的路障,
不需要打折扣戰,也可以殺出一條成功的路。


3️⃣#讓人們有機會認識
(等你自己來閱讀)


4️⃣#後悔也沒關係
照理說,
不合腳或是款式不喜歡的商品,
因為想要免費試用期,
不喜歡就退回去。
但對民眾來說,
已經寄到家的商品,
在敝帚自珍的情況下,
慣性已經轉向。
問題不是花力氣取得商品是否值得,
而是是否值得花力氣把商品退回去。
如果懶得退貨,那就留下來吧。
----
➤#提出佐證(Corroborating)
三人成虎這句成語我們都聽過,
外國人的說法是
「如果一個人說你有尾巴,
你會大笑,覺得碰上瘋子。
但如果有人個人這麼說,
你會轉頭看看自己的屁股。」
透過他人的社會增強,
進而改變看法。


1️⃣#這件事找誰影響力最大
通常提供資訊的人和自己越相似,
他們的經驗、偏好與看法,
就是適合當下判斷的資訊來源。
三人成虎,
但一個住在國外、一個是鄰居,
一個是企業老闆、一個是上班族。
你肯定比較會參考跟你比較相近的人的建議。


2️⃣#抓準時機
三人成虎,
如果是三個月內聽到三個人說,
和三天內聽到三個人說,
效果完全不一樣。
密集度越高,影響力就越大。


3️⃣#大規模改變民眾看法時,#如何分配有限的資源
作者提到「灑水器策略」和「消防水帶策略」,
前者是雨露均霑,
這裡噴一點,那裡噴一點,
大範圍處理。
後者是集中火力,
先投注在一個地方,
再輪下一個地方,
你會說「消防水帶策略」一定比較強,
但作者告訴你「視情況而定」。
這還要考慮你所想要改變的事情屬於
「弱態度」 或「 強態度」。


弱態度的議題 (買100元的釘書機),
就是需要少量證據就可以改變現況,
這樣的話用「灑水器策略」最適合。
反之,強態度的議題,
(投資100萬元的數位轉型) 
則需要更多證據,
選擇集中火力的「消防水帶策略」較適合。
----
■#結論
我們推動改變時太常把重點擺在自己身上,
關注的焦點是我們「期待的結果」
 和「期望見到的改變」 。
我們過分盲目相信自己是對的,
以為只要更多資訊或理由,
其他人就應該聽我們的。
我們忘了改變最重要的要素是「#了解受眾」 。
行為科學家勒溫曾說
「如果你真心想了解一件事,
那就試著改變它。」
反過來說,
如果你真正想改變一件事,
那就 先了解它。
----
■#你想改變什麼
新的一年,
你有想改變的人或者想改變的事嗎?
那些你以為維持現狀,
不知不覺中都在退步、虧損、流逝。
我想改變我的孩子,
讓孩子可以從科普漫畫、橋梁書,
開始慢慢閱讀文字為主的青少年小說。
我想改變圖書館的受眾,
讓從不走入圖書館的人,
開始使用走入並使用圖書館。
新的一年,新的希望,
從《如何改變一個人》這本書開始,
移除阻擋改變的障礙物,
我想,有些事會開始不一樣。
#111年第3本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時報出版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館長小編 的頭像
    館長小編

    館長小編的圖書館日常

    館長小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