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在出版前先拿到電子書稿,何則文老師是個人品牌教練,他之前出的書我每一本都有發落。高永棋老師擅長於直播課程設計、知識文章經營、知識變現等領域。當我看到這本書時,我心想這根本就是為我寫的吧!其實我一直在思考,除了館長的身份之外,能夠在自己的粉絲團成為一個內容創作者,建立個人品牌。讓館長這個職稱的後面,可以加上斜槓「/」。
🔖#前輩的創業故事
這本書幾乎解答了我所有的疑惑,不單是理論基礎和具體的操作方法每一篇都邀請到各領域的創作者前輩,分享他們透過寫作、建立個人品牌,從Nobody到somebody的創業的實戰經驗。和這些創作者不乏是我熟悉的人物,像是愛瑞克老師、爆文教練歐陽立中老師、閱讀前哨站的站長瓦基、閱讀教練閱讀人鄭俊德老師。大家有沒有發現,在他們的名字前面,都有一個可以識別他們身份的關鍵字。當你Google到爆文教練的時候,最先跳出來的就是歐陽立中老師的名字。
🔖#什麼是知識複利
「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我們都聽過。但是知識會直接產生力量嗎?不會。
▪️知識(knowledge)必須透過
▪️覺察洞察(perception),並且產生
▪️行動流程(operation),才會產生
▪️力量(power)
這4個英文單字的第一個字母合起來,就是【#KPOP法則】。也就是說知識必須經過吸收消化,才會產生力量。
🔖#以輸出引導輸入
我們大部分的人閱讀都自己默默的讀,沒有輸出和成果,沒有人知道你有這些知識。
這正是現在學習失衡的地方,學代表輸入,習代表輸出,我們學了很多但都沒有用出來的機會。根據「學習的保存率」,如果只是閱讀、聽講、看影音、看別人示範,學習保存率非常低。相反的如果是討論、操作、教導別人,那麼學習保存利率會提高許多。也就是說,我們必須「以輸出來引導輸入」才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
🔖#量變產生質變
大量閱讀是知識品質的基本,股神巴菲特曾說:「每天閱讀500頁,知識將如複利般累積。這件是人人都可做,但鮮少人真的去做。」大量閱讀會刺激我們腦中的神經元,讓神經元活化,增加彼此的連結強度。也就是說「閱讀的量變,將會產生知識的質變。」同樣的概念讀一本書讀不懂,等你讀到五本十本,你自然就懂了。所以我在講座的時候常常分享,不要一次只讀一本書,可以同時讀很多本書。大量閱讀可以幫助你理解,原本看不懂的,在神經元一次次的連結下,你就懂了。我很喜歡書中舉了牛頓和愛因斯坦的故事。1666年牛頓,為了躲避瘟疫離開了倫敦,在閉關大量閱讀期間,發現了萬有引力理論,他也是這一年在蘋果樹下,被蘋果砸到的。😆1905年愛因斯坦,被分配到瑞士專利局做無聊的工作,這段時間他大量閱讀,於是提出了相對論。如果連愛因斯坦和牛頓都需要閱讀的話,我們這些普通人有什麼資格不閱讀呢?
🔖#如何做筆記-卡片盒筆記術
我們都是凡人,讀完忘記很正常。所以我們必須用「筆記」來保存我們讀到的東西。書中說我們的筆記,大多停留在「日期式的知識筆記」。你就是在筆記本上,打上某年某月某日,我聽了一個演講,或是我看了一本書,我學到了什麼,然後開始書寫。但這樣的筆記寫完之後,我們不會去看,不會去用,甚至自己看不懂。一份好的筆記,應該有3個特質:「會用、好用、常用」。書中提出了「#主題式知識筆記」,將自己的筆記依照主題分門別類。書中舉的例子是「卡片盒筆記法」,將原本日期是筆記的概念,拆成小部分寫在卡片上,分門別類的收集。將未來學到新知識,必須整合進既有的卡片筆記當中。而非開一個新頁面寫上日期,寫一份心得筆記。《卡片盒筆記》已經被寫成一本書,完整的說明卡片和筆記法該怎麼應用。我自己也正在閱讀當中,我還買了相關的線上課程,想要練習這樣的筆記法。
🔖#如何開始內容創作
這部分很適合正在內容創作的你,或是想要開始內容創作的你。書中提出了【#POEM法則】:
▪️preparation預備期
▪️operation營運期
▪️expansion影響擴張期
▪️monetization知識轉換期
1️⃣#預備期:
我能為我的受眾「解決什麼問題」、「定義願景」、我的「關鍵標籤」是什麼?我覺得我的受眾是圖書館界的夥伴,自己愛閱讀,也希望孩子閱讀的家長。
2️⃣#營運期:
內容創作的形式?內容創作可以是文字、音頻、影像。書上建議我們 #先選一種 好好的經營。特別提醒不要3分鐘熱度,剛開始一天PO好幾個文章,到後面沒有產出。我們應該設定 #長期可更新的頻率,讓自己的內容可以持續輸出。我目前是以文字為主,但實際上我有在考慮想要朝podcast或是YouTube邁進。但目前要考量的是時間,和使用這些設備的技術能力。還在猶豫當中,你覺得呢?可以給我一些建議嗎?🙂
3️⃣#影響擴張期
要怎麼知道自己開始有影響力,書中提到一個方法,我覺得是蠻好的參考指標。「#該領域的專家是否注意到你。」目前粉專追蹤人數超過3000人,每篇文章大概平均有100個人按讚。除了每個默默支持的你之外,開始有一些作家和講師來按讚、留言和分享。像是 林怡辰老師、歐陽立中老師、愛瑞克老師、鄭俊德老師。他們都是鼎鼎有名的閱讀推手,從一個默默無名的讀者,到寫的文章能夠被他們點閱和分享,真是一種榮幸!希望未來能夠有和他們合作的機會,從粉絲變成工作夥伴。
4️⃣#價值轉換期
這裡說的價值轉換其實就是,「#如何把知識變成實際的收入」。書中提到【#變現的DCK】3種方式,
▪️direct 直接變現:廣告、打賞
▪️calibration 協同變現:業配、聯盟行銷
▪️knowledge 知識變現:課程、顧問、訂閱、出版
目前我還沒有走到這個階段,只有演講邀約、採訪、邀稿等等。期待有一天,可以出版自己的著作。
🔖#向高手學習
我最喜歡這本書的部分,是每一篇後面都有一個該領域的高手,用他自己的經驗說明如何應用這些理論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故事讓我知道,你的原本的所學是什麼,不影響你要建立的個人品牌形象,重點在你為現在的自己,做了些什麼。
▪️李柏鋒老師,
他是ETF投資學院的院長,但他並非財經背景出生,他的本業是學海洋學的博士。
▪️愛瑞克老師,
他本身是財經專家,但他卻一直在默默的進行公益講座,直到出了《內在原力》這本書,他不是教我們轉怎麼賺錢,而是教我們如何改變人生的演算法。
▪️白慧蘭老師,
最近正好在讀她的《職場神獸成記》,她在Microsoft微軟公司工作,但她年過40之後,創了一個「工作生活家」的粉專,告訴我們如何利用科技力,賦予人們權力去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與生活的方式,好好工作、好好生活。
🔖#你喜歡什麼
透過許多具體的理論和前輩們的經驗,我們可以好好想想「自己喜歡什麼」。或許你的所學跟你的興趣不相關,或許你必須擁一份工作來糊口,但這都不影響你做真正自己想做的事。上班8小時,下班後還有8小時,你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去學習,去成為你想要成為的樣子。想辦法把你所學的分享出來,即便你自己覺得只有60分,但還有哪些只有40分的人,可以向你學習。我常常覺得自己寫的東西很普通,不過就是紀錄讀書心得和工作的想法,但我很驚訝竟然你們會喜歡。💗
🔖#用戶思維-做中學
這本書裡面提到了【#UAV用戶思維】
▪️understand your audience 理解受眾
▪️analyze pain points 分析痛點
▪️value proposition 價值塑造
洪震宇老師在《精準寫作》這本書當中,也提到了【#ROA的概念】。
▪️Reader 讀者是誰
▪️Object 目的為何
▪️Action 希望讀者之後能做些什麼
他們都提到寫作時必須「#心中有讀者」,如果你希望建立個人品牌,讓別人認識你,寫作時就必須記得你的讀者是誰。老實說,我覺得受眾思維,對一個沒有寫作經驗的人來說並不容易,在有「讀者思維」和「受眾思維」之前,我認為開始行動更重要。用你的文字吸引到喜歡你的讀者,透過每一次發文,測試讀者的喜好,慢慢你會知道你的受眾是誰,該怎麼寫。我其實是慢慢寫、慢慢寫,才越來越有讀者的樣貌,是圖書館的夥伴,是喜愛閱讀的人,是想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父母們。
🔖#回到知識的複利
愛因斯坦說:「複利是世界的第八大奇蹟」。它最重要的元素是「#時間」,有了時間的力量,小小的本金也可以滾出大大的財富。同樣的,我們可以利用時間 ,盡早確立自我定位,建立個人品牌。儘管我們只有少少的一點知識本金,但在時間的複利下,也可以發揮意想不到的影響力。或許你覺得進步緩慢,沒有成效。和你分享書中的一句話:「複利不是今天和明天,而是後天與大後天的未來。」現在,做些什麼,讓你的知識複利的滾輪開始滾動吧!
博客來購書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