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圖書館邀請小兔子書坊黃淑貞老師回到自己的母校,和學弟妹們分享青少年小說。我很喜歡老師訂的題目《在疫情時代中探尋希望》。「如果新冠肺炎有具體的樣貌,你覺得他長什麼樣子?」老師從這個提問開始。同學們動手開始畫,有人畫得很像電視上常看到的病毒樣貌,有人加上鐮刀,感覺是死神來到,也有同學畫成動畫版和Q版病毒。從同學們對病毒的想像切入,討論到疫情時代。
難道傳染病是到2020年才出現的嗎?隔離政策也是現在才有的嗎?老師提到了《鼠疫》這本書,作者卡謬在1947年就已經預言傳染病的發生。卡謬醫生說:「對抗疫情,唯有正直。」老師請孩子們寫下什麼,「你認為什麼是正直?」我很喜歡孩子們寫下得答案,有人說正直是為朋友挺身而出,講義氣。有人說正直是坐好事。有人說正直是不自私,為他人著想。這些孩子們寫下的答案,在太平盛世時感覺不難做到,但在疫情期間人人自危,要做到正直是一件容易的事嗎?
🔖《島之曦》
回到台灣1930年代,為在新莊的「樂生療養院」,正是隔離麻風病人的地方,一旦進去就出不來了。這本《島之曦》的小說,正是在說這個年代麻風病人的故事。
🔖《隔離樂園》
在東南亞的菲律賓,也有這麼一個島嶼—庫利昂島。現在島上風光明媚,遊客絡繹不絕,誰會知道在1906年代,當時這個島是隔離麻風病人的地方。而且是只要家中有人得麻風病,政府就強制18歲以下孩童必須強制隔離。
🔖《荒島男孩》
18世紀的英國,3個大人和8個男孩受困在戰士岩上,這群孩子在孤島上見證了人性的黑暗。本島的人因為疫情,只能將去離島的人放逐,不將他們接回來,是一種保護,是一種希望。在孤島上的人,不知道為什麼他們被拋棄,在孤島上的人沒有感覺到被保護,更沒有感受到希望。
🔖結語
聽完老師的分享,對於面對疫情的隔離政策(保護政策),有了另一番的思考。牆外的人、牆內的人,心中各有一把尺。也許回到卡謬醫師所說:「對抗疫情,唯有正直。」那一把尺放在心裡,牆內的人量一量,牆外的人也量一量。測量恐懼,也測量希望。測量自私,也測量寬容。💟